规模宏大的城址
城址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呈向心式三重布局结构,古河道贯穿其间。城址总面积631公顷,人工堆筑总土石方量约717万立方米。城址以其山环水抱的选址特征、内外环通的水网交通、四通八达的水门设置、因地制宜的垫石堆筑营城技术、护坡堆垄的台地营造、临水而居的水乡遗迹,以及对自然地形地貌的巧妙利用等筑城技术,展现出一整套适于湿地的“水城”营造技术,展现了东亚稻作农业地区人类早期湿地开发的聚落范例。
查看详情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
外围水利系统为良渚古城建设之初统一规划的城市水资源管理工程,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的11条人工坝体和天然山体、溢洪道构成,总土方量达288万立方米,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
查看详情分等级墓地
分等级墓地是见证良渚时期社会存在明显阶层分化的主要物证,主要由5片分布在不同地块的墓地组成。根据选址特征、墓葬排列方式、随葬品的数量和级别,可分为4个或更多等级,揭示出良渚文化时期社会上至少存在着4种以上的阶级分化。
查看详情玉器为主的出土物
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物包含玉器、漆器、陶器、石器、竹木器、骨角器等。这些器物以不同器型、纹饰组合,不同的数量,及其保存的生产技术信息,成为良渚时期工艺技术、社会文化和生业方式的重要见证。
查看详情数年辛劳“良渚人”:申遗成功背后凝聚的智慧与力量
2019年7月,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良渚古城遗址申报成功。这一声捷报,不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辉煌与成就再一次的绝佳展示,更是其项目背后诸多“良渚人”的责任与使命。
钱塘江畔众人齐贺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
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的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一刻,有人欢呼着,有人拍手叫好,众人一同沉浸在喜悦与热闹的气氛中。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 省委省政府发贺电了!
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遗产项目今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审议通过,对此省委省政府发来贺电。
神秘的北纬30度线 良渚文明诞生于此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工作站站长陈明辉认为,北纬30度左右的气候条件适合人的居住,且有不少大河流经,有着广阔的冲积平原,能为古人类的生产生活、为城市和文明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听他们讲述一个跨越五千年的故事
1936年,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提出发掘申请,在家乡杭县良渚开展考古试掘,并获得大量黑陶和石器。1937年,他撰写了《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一书,这是良渚文化第一次被撩开神秘面纱。
80余年,四代良渚遗址考古人的故事
5000年前,有一群勤劳智慧的良渚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良渚文化。5000年后,有一位睿智勤奋的良渚人,让我们重温了祖先创造的奇迹。他就是良渚文化的发现者施昕更——他用80年前的一两片黑陶,打开了一部厚厚的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