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演变史
建筑时代
古罗马时期,人们就开始在建筑中使用石灰与火山灰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和现代的石灰水泥很相似。进入18世纪,欧洲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建筑胶凝材料的发展步伐也随之加快。罗马砂浆、英国水泥、波特兰水泥……这种坚硬的物质在建筑领域大受欢迎。
工业时代
1867年,法国工程师艾纳比克在巴黎博览会上看到莫尼尔用铁丝网和混凝土制作的花盆、浴盆和水箱后,大受启发。从那时开始,水泥已经不再仅仅用于建造房屋,大家渐渐把目光从结构材料转移到它本身所拥有的质感上,开始借用水泥混凝土来传达一种精神。
艺术时代
上世纪80年代,以色列艺术家RonArad设计出浇铸在混凝土块中的电唱机,利用废弃物品制作开始蔚然成风。如今,这已经成为一股风潮,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水泥这种独一无二的美感,将水泥与新材料结合后再创造,这也是一种环保的艺术态度。
▲
地平线上每天都在升起各种楼宇,在世界疯狂建设的过程中,有一种重要的物质不得不提,那就是水泥。这种简单的胶结性材料遍布地球各个角落,一方面,优秀的性能使得它大受欢迎;而另一方面,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中的人类又对它深恶痛绝,认为水泥“冰冷”、“粗糙”,仿佛是这个世界桎梏你我的机器。
但在这场关于混凝土美学的展览上,水泥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状态。策展人梅数植一直觉得,水泥其实是会呼吸的。当你将附着在水泥上面的标签一一撕掉时就会发现,这个英文名为cement的材料实际上很温暖。
在日本,水泥在安藤忠雄等建筑大师的手下演化出诗意。清水水泥是一种一次浇注成型、不做任何外装饰的胶凝材料,素面朝天,却又充满了东方的禅意。在欧美,水泥又成了前卫建筑的表达,很多工业风的Loft甚至直接保留了水泥裸露的墙面,超级酷。
看起来水泥在审美上已经渐渐模糊了边界,可实际上水泥还是那个水泥,它用一种没有边界、百搭的灰调来诠释美感,就像这次参加展览的艺术家之一许刚说的那样:灰色最简单,简单到全世界都被它包裹却毫不在意;灰色也最复杂,复杂到调色板上所有颜色混合后才能得到这种混沌之美。
为了这场展览,他们甚至还回收了不少来自拆迁场所的废弃水泥。在他们看来,“拆”很容易,“迁”比较难,因为“迁”代表着希望和美好。拆下来的水泥残渣是垃圾,而重建起来的又是什么?这些建筑废渣在艺术家手下不再是一种廉价的工业遗存,它被施以幻术,体现了再生之美。